醬香型白酒的核心風味(以 “醬香突出、優雅細膩、酒體醇厚、回味悠長、空杯留香持久” 為典型特征)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,其形成與獨特的釀造工藝、特定的微生物環境、優質原料選擇及長期陳化四大核心要素深度綁定,各環節相互作用,最終生成數千種風味物質(目前已檢測出超 1600 種),共同構建起其標志性風味體系。
一、核心基礎:優質原料奠定風味骨架
醬香型白酒的原料選擇極為苛刻,“糧為酒之肉”,原料的品質直接決定風味的起點,核心依賴兩大原料:
紅纓子糯高粱(本地小紅粱)
這是醬香型白酒(尤其是茅臺鎮核心產區)的 “靈魂原料”,與普通高粱相比,其特點完全適配醬香釀造需求:
顆粒小、皮厚、耐蒸煮:紅纓子高粱的支鏈淀粉含量高達 90% 以上(普通高粱約 70%),且含有豐富的單寧(1.6%-2.0%)。支鏈淀粉在發酵中易被微生物分解為小分子糖類,轉化為更多風味前體物質;單寧則在蒸煮、發酵中生成丁香酸、香草酸等酚類化合物,這些物質既是 “醬香” 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能賦予酒體 “醇厚感” 和 “回味悠長” 的特性。
無碎粒、耐翻拌:醬香工藝需多次蒸煮、發酵,小紅粱的物理結構能承受 8 次發酵、9 次蒸煮而不糊爛,保證發酵過程中微生物與原料的充分接觸。
優質小麥制曲
醬香型白酒采用 “高溫大曲”(制曲溫度達 60-65℃,遠高于清香型的中溫曲、濃香型的中高溫曲),小麥作為制曲原料,富含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和 B 族維生素,是微生物的 “天然培養基”:
高溫制曲能篩選出耐高溫的微生物(如芽孢桿菌、嗜熱真菌等),這些微生物在發酵中會產生大量蛋白酶、糖化酶,將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(如谷氨酸、苯丙氨酸),進而轉化為酯類、醛類等風味物質(如苯乙醇,賦予酒體 “優雅細膩” 的香氣);
高溫還會讓小麥中的美拉德反應(氨基酸與還原糖的反應)更充分,生成吡嗪類、呋喃類等含氮雜環化合物,這些物質是 “醬香” 中 “焦香、糊香” 風味的核心來源,也是 “空杯留香” 的關鍵成分之一。
二、關鍵核心:獨特工藝驅動風味轉化
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被稱為 “12987 工藝”(1 年生產周期、2 次投料、9 次蒸煮、8 次發酵、7 次取酒),這一復雜且耗時的工藝,本質是通過 “多次循環” 讓微生物充分代謝,逐步積累風味物質,是核心風味形成的 “發動機”。
1. 兩次投料:平衡淀粉濃度,延長風味積累
第 1 次投料(下沙):每年重陽時節,將 50% 的紅纓子高粱蒸熟后,與去年留存的 “母糟”(已發酵過的酒糟)混合,加入高溫大曲,入窖發酵 1 個月;
第 2 次投料(糙沙):1 個月后,加入剩余 50% 的高粱(需先浸泡、蒸熟),再次與母糟、大曲混合,入窖發酵 1 個月。
作用:兩次投料避免了一次性投料導致的淀粉濃度過高(易造成發酵過猛、風味物質流失),通過 “低濃度起始、逐步積累”,讓微生物緩慢代謝,生成更豐富的小分子風味物質(如酯類、酸類)。
2. 八次發酵:微生物 “接力” 生成風味
每次蒸煮后,酒糟需重新加入新的高溫大曲,入窖(窖池為紫紅泥,富含礦物質和微生物)發酵,共 8 次,每次發酵周期約 1 個月:
窖池環境是關鍵:紫紅泥透氣性差、保水性強,能形成 “厭氧 + 微氧” 的環境,適合不同微生物(如酵母菌、乳酸菌、芽孢桿菌)的生長。前期發酵以酵母菌為主,生成酒精和基礎酯類;后期以乳酸菌為主,生成乳酸等有機酸,與酒精反應生成乳酸乙酯(醬香中 “醇甜” 風味的來源);
微生物多樣性:8 次發酵過程中,微生物群落不斷更替,每次發酵都會產生新的風味物質(如第 3-5 次發酵生成較多醬香主體物質,第 6-8 次發酵生成更多陳香物質),最終形成 “層次豐富” 的風味體系。
3. 九次蒸煮 + 七次取酒:“分段摘酒” 鎖定核心風味
九次蒸煮:包括 2 次投料時的蒸煮(下沙、糙沙各 1 次),以及 7 次取酒前的蒸煮(每次取酒前需將酒糟蒸熟,釋放酒精和風味物質),高溫蒸煮能進一步激發原料中的單寧、蛋白質等成分的轉化,生成更多酚類、雜環化合物;
七次取酒:從第 3 次蒸煮后開始取酒,共 7 次,每次取酒的風味差異極大,需 “分段摘酒”:
取酒次數 風味特點 用途
1-2 次 酒精度高、酸澀味重 需長期陳化后勾調
3-5 次 醬香突出、酒體醇厚 核心基酒(決定醬香主體)
6-7 次 酒精度低、醇甜感強 增加酒體綿柔度
作用:通過分段摘酒,將不同風味的基酒分開儲存,避免了風味混雜,為后續勾調提供 “精準原料”,這是醬香 “優雅細膩” 的關鍵步驟。
三、微生物核心:“看不見的工程師” 主導風味合成
醬香型白酒的風味本質是 “微生物代謝產物的集合”,其微生物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,共同構成 “醬香微生物菌群”:
大曲微生物:高溫大曲中含有數百種微生物(如芽孢桿菌、米曲霉、根霉),其中芽孢桿菌能產生醬香菌素(目前被認為是醬香主體物質之一),米曲霉能分泌糖化酶,將淀粉轉化為糖,為其他微生物提供 “食物”;
窖泥微生物:窖池紫紅泥中的乳酸菌、梭狀芽孢桿菌等,能生成有機酸(如乙酸、丁酸),與酒精反應生成乙酸乙酯、丁酸乙酯(前者增加 “清爽感”,后者增加 “窖香”,與醬香融合形成 “復合香氣”);
環境微生物:核心產區(如茅臺鎮)的空氣、土壤、水源中富含獨特微生物(如茅臺鎮的 “紅纓子高粱種植帶” 微生物群落),這些微生物在釀酒過程中隨原料、工具進入窖池,進一步豐富菌群多樣性,形成 “產區專屬風味”(這也是異地生產難以復制醬香的核心原因之一)。
四、最后關鍵:長期陳化與勾調 “升華” 風味
新蒸餾出的醬香型白酒(基酒)風味粗糙、辛辣味重,需經過至少 3 年的陳化(核心產品陳化時間可達 5-15 年),再通過 “勾調” 形成最終產品,這一步是風味 “從有到優” 的升華:
長期陳化(老熟):
基酒儲存在陶壇中(陶壇透氣性好,能讓微量空氣進入),過程中發生三大反應:
氧化反應:酒精、醛類等物質緩慢氧化,生成有機酸,降低辛辣味,增加 “醇厚感”;
締合反應:酒精分子與水分子、風味物質分子形成 “大分子締合體”,讓酒體更穩定,口感更綿柔;
揮發反應:低沸點的雜味物質(如甲醇、乙醛)隨時間揮發,留下高沸點的醬香、陳香物質(如吡嗪類、酚類),形成 “空杯留香持久” 的特性(空杯后,高沸點物質仍附著在杯壁,緩慢釋放香氣)。
勾調(“酒勾酒”):
醬香型白酒的勾調是 “藝術 + 技術” 的結合,需將不同年份(3 年、5 年、10 年甚至更久)、不同輪次(1-7 次取酒)、不同風味特點的基酒,按特定比例混合(不添加任何香精、香料,是純糧酒的 “自然勾調”):
目的:平衡風味(如用醇甜的 7 次酒中和 1 次酒的酸澀)、統一品質(保證每一批次的風味一致)、提升層次(讓醬香、焦香、醇甜香融合協調),最終形成 “醬香突出、回味悠長” 的標志性口感。
總結:醬香型白酒核心風味的 “形成邏輯”
簡言之,其風味是 “原料奠基→工藝驅動→微生物轉化→陳化升華” 的完整鏈條:
紅纓子高粱的單寧、支鏈淀粉提供 “風味前體”,高溫大曲和窖池提供 “微生物菌群”,12987 工藝通過多次蒸煮、發酵、取酒實現 “風味積累”,長期陳化和勾調則完成 “風味提純與協調”。這一過程耗時(至少 5 年,從投料至成品)、耗力,也正是其風味獨特、難以復制的根本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