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987 工藝作為醬香型白酒(尤其是大曲醬香酒)的核心釀造技術,其每個環節都對酒體的風味、口感、純凈度及穩定性產生決定性影響,最終塑造了醬香酒 “醬香突出、優雅細膩、酒體醇厚、回味悠長、空杯留香持久” 的典型特質。具體影響如下:
1. 一年生產周期:奠定 “慢工出細活” 的品質基礎
醬香酒的生產周期長達一年,涵蓋了四季氣候變化(從重陽下沙到次年秋糧入庫)。這種 “順應時令” 的慢節奏,讓微生物活動與自然環境(溫度、濕度、菌群)深度適配:
低溫發酵階段(冬季)抑制雜菌繁殖,減少異味物質(如雜醇油)生成;
高溫堆積、高溫發酵階段(夏季)則促進耐高溫微生物(如芽孢桿菌、放線菌)的代謝,生成更多醬香主體物質(如呋喃類、吡嗪類化合物)。
漫長周期避免了快速生產導致的風味物質積累不足,確保酒體基礎扎實、純凈度高。
2. 兩次投料:保證原料高效轉化與基酒純凈度
兩次投料均選用本地紅纓子高粱(支鏈淀粉含量≥88%、皮厚耐蒸煮),且僅投高粱(不添加其他輔料):
第一次 “下沙”(投 50% 高粱)經潤糧、蒸煮后,與大曲混合發酵,為微生物提供初始營養;
第二次 “糙沙”(投剩余 50% 高粱)與第一次發酵后的物料混合,利用未完全分解的淀粉繼續發酵。
兩次投料避免了單次投料導致的發酵不徹底(高粱未充分分解易產生生雜味),同時紅纓子高粱的 “耐蒸煮性” 保證了后續多次蒸煮、發酵的可行性,減少了原料浪費和雜質生成,為基酒的 “凈” 打下基礎。
3. 九次蒸煮:激發風味物質釋放,去蕪存菁
九次蒸煮并非簡單重復,而是通過梯度溫度和時長控制,逐步 “逼出” 高粱中的有效成分:
前兩次蒸煮(下沙、糙沙)以 “糊化淀粉” 為核心,讓高粱顆粒軟化,便于微生物分解;
后續 7 次蒸煮(對應七次取酒)則隨發酵輪次推進,逐步提取更深層的風味物質(如酯類、酸類、醇類),同時通過高溫(蒸煮溫度達 100℃以上)揮發掉部分低沸點不良成分(如甲醇、乙醛),降低酒體的辛辣感和刺激性。
多次蒸煮讓淀粉轉化更徹底,風味物質提取更充分,酒體更 “醇”。
4. 八次發酵:積累復雜風味,塑造香氣層次
八次發酵(窖內發酵 + 高溫堆積發酵結合)是醬香酒風味物質 “裂變式積累” 的關鍵:
窖內發酵:紫紅泥封窖隔絕空氣,形成厭氧環境,促進酵母菌、乳酸菌等微生物代謝,生成乳酸乙酯、乙酸乙酯等酯類(醬香酒 “醇甜感” 的來源);
高溫堆積發酵(堆溫達 50-60℃):開放式環境讓空氣中的微生物(如產醬香的嗜熱芽孢桿菌)參與代謝,生成糠醛、4 – 乙基愈創木酚等呋喃類物質(醬香主體香氣成分)。
八次發酵中,每輪次微生物群落因環境變化(溫度、pH 值)不斷迭代,代謝產物從 “偏酸澀”(前 2 輪)到 “醇厚飽滿”(中間 3-5 輪)再到 “焦苦味突出”(后 2 輪),逐步積累出數百種風味物質,使酒體香氣 “復” 雜且有層次。
5. 七次取酒:構建 “分層儲存、勾調平衡” 的品質框架
七次取酒得到的基酒風格差異顯著,為后續勾調提供了豐富的 “調味素材”:
1-2 輪次酒:度數高(約 57-60 度),酸澀感強,含高沸點酯類少,但香氣沖勁足,用于提升成品酒的 “前香”;
3-5 輪次酒:度數適中(約 53-55 度),醬香突出、口感醇厚、甜潤感強,是構成成品酒 “主體風味” 的核心基酒;
6-7 輪次酒:度數略低(約 52-53 度),焦苦味明顯,醬味厚重,含較多酚類物質,用于增強成品酒的 “后味” 和 “空杯留香”。
不同輪次基酒單獨儲存 3 年以上(揮發有害物質、促進分子締合),勾調時通過比例搭配,平衡酸澀、焦苦與醇厚感,最終形成 “濃而不烈、柔而不淡” 的協調口感,避免單一基酒的風味單調,讓酒體 “勻” 衡且回味悠長。
總結:12987 工藝的 “品質閉環”
從原料到成品,12987 工藝通過 “長周期、多輪次、精提取” 的邏輯,實現了三個核心目標:
純凈度:多次蒸煮、發酵去除雜質,長期儲存揮發有害物質;
復雜度:多輪次微生物代謝積累數百種風味物質,形成獨特香氣層次;
穩定性:不同輪次基酒勾調平衡口感,避免批次差異,保證品質一致性。
這也是為何采用 12987 工藝的醬香酒,被視為 “越陳越香”“品質標桿” 的核心原因 —— 每一個數字背后,都是對風味與口感的極致打磨。